在我国,网络在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方面真正开始发挥重要作用,始于2003年发生的“孙志刚案”、“宝马撞人案”等一系列事件。这些事件由网络媒体披露后,立即引起了数十万网民的强烈关注,最终形成强烈的网络舆论压力,甚至影响到公共政策走向。
以最典型的孙志刚案为例,由于强大的民意支持,在媒体和法学界人士的推动下,2003年6月,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20多年的“收容遣送制度”,同时公布《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》。短短两个月,就废止一部旧法,催生一部新法。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强大影响力开始彰显。
虽然在更多的实际案例中,网络舆情往往以“施压方”的姿态出现,但并不意味着其不能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公共治理的工具。通过理解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方式,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善用网络舆情,从而更有效率地进行管理与决策。
网络舆情如何影响公共政策?大象舆情研究院分析如下:
一、产生强大舆论压力
互联网是一个正反馈体系,在海量信息中,经过网络的荡涤,只有最受民众关注的问题,才能在网上长久停留。而这些问题经过网络的推波助澜、又制造出更强的网络舆情,甚至使某些公共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的问题。
类似的例子在今日中国并不少见。2012年夏天的北京暴雨灾害,在舆论特别是互联网反复质疑遇难者人数后,最终催生官方如实公布了灾害信息,甚至成为我国灾害信息披露进程中的节点事件。这样经过反复淘选筛炼而形成的公共问题,往往代表了民众最迫切的诉求,体现了对政府公共政策问题反映最强烈的方面。而在今天我国政府决策强调民主化、科学化的大背景下,政府对网络舆情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。
二、对相关主体产生影响
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决策体制。网络舆情如果仅仅局限于网上,其辐射范围就会始终局限在“虚拟世界”,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对政府决策的冲击力是有限的。然而,一旦网络舆情与体制内的相关主体,比如媒体、大V等产生互动,网络舆情的影响从网上走到网下,再通过网上网下的相互声援,则会使舆情的作用成倍放大,最终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。
2010年的“江西宜黄拆迁自焚”事件中,钟家女儿钟如九成功利用微博平台,获得大量博友的转发支持,也顺利嵌入网络意见领袖群体的网络,与其形成了频密地互动,得到了媒体人、学者、商人甚至娱乐明星等大V组成的社会网络的呼应和支持,最终赢得政策回应。这表明,体制内民意表达渠道与体制外民意表达渠道声音的一致性、共鸣性将会对决策层产生影响和压力,推动政府部门对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视和认定,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。
三、塑造共同的价值观
网络舆情在推动公共政策问题引起关注的同时,也在塑造社会价值观。一项公共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网络舆情甚至全社会的关注,除了事件本身以外,更主要是事件折射出的道德失范、公权失衡等深层次的问题,隐含着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和讨论。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,网民的价值取向也会逐渐趋向一致。
从现实来看,网络舆论促使了帮困扶贫、反歧视、公平、平等等价值观的被认同。诸如反歧视等价值观长久被忽视,但由于网络舆情的力量被重塑,乃至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共识。而有些价值观诸如公平、平等早己存在,但是在公共政策中可能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。而在社会转型时期,网络传播中个体渴望得到公平的呼声更高,民意更突出。网络舆情产生的巨大压力,迫使政府在政策中重视并体现这些价值观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公共政策就是在平衡综合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识。在强调民主决策的今天,政府更需要倾听民意,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。当然,网络舆情虽然反映了民意,但也并非全面,公共决策还应做到既有效地吸纳网络舆情,同时又不被网络舆情所左右。换句话说,这就对政府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即如何理性、客观地看待网络舆情的作用,从而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,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。
版权所有:郑州三中网安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0036495号-1 |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241号 | 站点地图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